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湖南省议会公布了一项决定,要征收师范学生每人每学期学杂费10元。当时在该校任校长的张干坚决执行这项决定,但遭到了家境贫寒和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大多数学生的激烈反对,纷纷罢课,在校内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也写了一篇“驱张宣言”,印发全校。张干知道后,决定将毛泽东为首的17名学生统统开除。在校的进步教师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并对校方施加压力,张于只好收回成命,但还是决定给他们记大过处分。师生们仍然不肯,继续罢课,在强大压力之下,张干最后离开了师范学校,到湖南省邵阳市省立六中,以后又回到长沙妙高峰中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张干生活窘困,有时竟无米为炊。他曾想给当年的学生如今当了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写信,却又拿不起笔来。他一是悔不该当初提出开除毛泽东等人,以后又给予记大过处分;二是悔不该在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要毛泽东“应召赴渝”,“幸勿固执”,为蒋介石说话。为这些往事,他一直在惶恐与苦闷中生活。 1950年10月,毛泽东在家中宴请当年的同学、现任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时,询问了张干的近况。当他得知老校长一直在教书,很有触动地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毛泽东还几分自责地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10元学杂费,不能归罪于他。”周交世钊趁机把张干六口之家的生活窘况和他的愁苦心境一一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感慨万分,不假思索地说:“张于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一周后,毛泽东为照顾老校长和其他老教师的生活困难,致函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信中说:“张次(张干别号)、罗元绍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又据罗元服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府酌予接济"不久,王首道先后两次代表湖南省政府将1200斤救济米和50万人民币(旧币)送到张干家。 张干接到钱和米,看了毛泽东给王首道的信,感激万分。夜不能寐。在灯下,握笔含泪给毛泽东写信。“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遏可言喻?”毛泽东接到张干信的第二天,就亲自写了回信,说对张干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张干读完信,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将全家集合起来,又将信高声念了一遍。自己给毛泽东记一大过的事,他对儿子们从来是讳莫如深的。这次接到信后,如释重负,他畅开思想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可知道,毛主席在一师读书时,我还记过他一大过!只有毛主席这样的伟人,才不记前怨!” 1951年秋,张干应毛泽东之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游览名胜古迹。毛泽东还请来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翰溟、李漱清、邹普勋,到中南海毛泽东家中一起吃饭。叙谈间,毛泽东叫来子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老校长和师友,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毛泽东的这几句话,使大家顿时消除了拘谨情绪。这时张干却想到当年那场学潮,他一边吃饭一边作检查。毛泽东听后只摆手说:“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 张干在北京玩了两个多月,回到长沙后,被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议室顾问。他常参议国家大事,深为人敬重。 1963年初,张干在病中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请他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毛泽东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张干分难解忧,一面给已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周世钊写信,叫他协助解决张干生活上的困难。毛泽东还亲笔给张干写了回信:“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悻元(周世列)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以后毛泽东又托省委书记张平化代为看望,捎去二千元钱,对病中的张干给予极大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 {C}{C}{C}{C}{C}{C}{C} 来源:首都统一战线 |